正式出伏, 巧用三穴祛除体内湿气

正式出伏,不过暑热尚未消退,秋雨渐渐增多,此时多数人体脾阳不足,与环境中的湿气一内一外相互作用,湿气可能容易滞留于身体内,湿邪通常会阻碍气机,尤其是出伏后脾阳未恢复,湿气可能更易停留在身体里。出伏这一时间段,是我们调节脾胃、祛湿气的良好时机,运用好足三里、阴陵泉、丰隆这三个穴位便可。

一、为啥出伏后要更注意湿气?

脾虚没恢复,内湿难除

夏天老爱贪凉喝冰镇饮料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,特别容易伤脾胃的阳气,脾就像人体的抽水机,要是它的功能不好,水分容易在身体里聚成湿气,所以去湿得先把脾胃养壮,伏天过后天气转凉,不过脾胃尚未恢复,如此湿气仍可能持续产生,此类人群容易出现饭后肚子发胀、大便不成形且黏附马桶的状况。

外湿加重,里外结合

才刚进入秋天,就总是下雨,空气中的湿度非常大。外面的潮气特别容易渗入到我们的皮肤里。如果身体内部原本的湿气没有清理干净,再和外界的湿气混合在一起,可能让身体的关节感到酸胀沉重,脑袋也像是被一块湿布裹住一样,特别难受。

二、出伏后祛湿的三个组合穴位

足三里——给脾胃加把火,赶走湿浊

外膝眼下3寸,胫骨旁开一横指凹陷处。

此为健脾之关键所在,出伏后常按此部位,有助于脾胃阳气温暖,推动消夏时积累之湿浊,对于舒缓食欲不佳、精神不振之状,有助疏解腹胀,大便通畅不黏腻,尤其适合出伏后脾胃虚弱之时用。晨起后以大拇指按揉5分钟,手指绕圈往肉里揉,揉至该皮肉略有发烫即可,每日一次便足。

阴陵泉——主要功能水道通畅,用于舒缓消解腿脚沉

小腿胫骨内侧髁下缘有个凹陷的地方,它是脾经上的“水经闸口”,专门管身体水分运化的通道通不通畅。

出伏后常按,特别对付脚腕水湿、小腿感觉灌了铅似的又酸又沉很有用。对于因湿气导致的小便不利索,或者女性白带增多的情况也能帮上忙。利用上午7-11点脾经当令的时间段,用拇指按压3分钟,也可以点按30秒歇10秒这样反复来做。

丰隆——瓦解湿气凝成的痰湿

在外踝尖向上8寸的位置,胫骨旁边大约两指宽的地方,有一个能消解痰湿的部位。

到了夏季,湿热的气候往往容易使湿气黏腻积聚成痰。按揉丰隆穴,有助于理顺胃气,对于舒缓喉咙常不清爽有粘痰、脑袋昏沉发闷颇为有用,还有助于排出身体里的湿浊粘滞,避免因“贴秋膘”进补不当而带来的负担,可用手掌心拍打激发它,或用食、中、无名三根手指一同用力按下后缓缓揉动,每次按揉5分钟,每天早晚各进行一次效果更佳。

三、穴位配合效果更好

水湿内停:用阴陵泉主利水,足三里辅助健脾。

痰湿:用丰隆主化痰,足三里辅助燥湿。

四、祛湿要标本兼治

少吃凉的东西,太甜的也容易生湿气,多吃点山药煮粥,或者喝点炒薏米泡的水,出伏后建议别马上大鱼大肉补,以防吃的食物积在脾胃里,助生更多湿气。

待在空调房里的时间久了,建议每隔两个小时把窗户打开通通风,毛孔可能一直被堵住,这个时候应该及时换上干净且清爽的衣服,尤其是腰部和腹部,建议要注意保暖,避免受凉。

伏天出了后湿气仍很重,注意给脾胃抵御风寒遮阳光,养护脾阳得持续进行,每日花10分钟好好按揉三个部位的穴位,若能坚持至秋分,助脾胃慢慢调节恢复健康,待秋天真凉快了,便可舒服享受,《黄帝内经》云“脾主长夏”,脾胃调养好了,对于维持全年身体健康稳定发挥着基础性作用。



下一篇:没有了